天桥首先是一座桥,坐落在城市中轴线上,是皇帝祭天必经之桥,是北京城帝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;其次才是天桥市场。天桥作为帝都文化的标志历经明清两朝,将近500年左右的时间,而在天桥东、西两侧形成热闹的大市场,是在清末到民国年间,距今有100年左右的时间。
奉调大鼓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。在20世纪40年代以唐山大鼓为基础,借鉴了东北大鼓演员马宝山和朱玺珍的演唱技巧、铁片大鼓演员王佩臣的活泼唱法,吸收了皮影、评剧的某些旋律,以北京语音行腔,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曲艺形式,由曲艺演员魏喜奎等于1949年在唐山大鼓的基础上创新而成。
京东大鼓是发源于河北省的汉族说唱艺术。主要乐器,除了演唱者左手挟铜板,右手击鼓外,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。由于伴奏及曲调简单,演出全凭演员的演唱功夫和击鼓技巧。因此易学也易记,故使京东大鼓在津演唱十分普及。
竹板书是一种河北省的汉族说唱艺术。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(1796-1820)。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、左手持节子板站唱。它由明清时期的数来宝”、莲花落艺术发展而来。
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(艺术)。目前学术界趋向于把它定义为:‘诸宫调是由许多不同宫调的歌唱单位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,杂以说白,以敷演长篇故事的大型讲唱文学”。
北京琴书是北京地区鼓曲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种,形式是一人站唱,以左手敲击铁片,右手执鼓楗击扁鼓,伴奏乐器为扬琴和四胡。它是“说似唱、唱似说”,唱腔中夹用说白,突出表现北京土言土语,极大丰富了表演和演唱效果,深受大众喜爱,并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。
拉洋片是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间艺术。表演者通常为1人。使用的道具为四周安装有镜头的木箱。箱内装备数张图片,并使用灯具照明。表演时表演者在箱外拉动拉绳,操作图片的卷动。观者通过镜头观察到画面的变化。通常内置的图片是完整的故事或者相关的内容。表演者同时配以演唱,解释图片的内容。
子弟书是清代乾隆年间旗籍子弟创造的一种鼓曲艺术,亦称“弦子书”,分为东韵和西韵两种唱调。据《中国大百科全书•戏曲曲艺卷》中任光伟先生所撰“子弟书”条目称“嘉庆三年(1798),东韵随北京闲散清室人员被遣送盛京(今沈阳市)而传入东北。
今年,是北京建都860年,建城3058年。史载,公元前11世纪,周王朝建立。为加强对北方的统治,在今北京地区先后“封黄帝之后于蓟”(今广安门一带);“封召公于北燕”(今房山区董家林村)。春秋时期,“蓟微燕盛”,蓟被燕所灭。因蓟城处于华北平原的北端,是中原与塞上往来的交通枢纽,地理位置明显优于燕城,所以燕将都城迁移到蓟城。蓟城是北京市的源头,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上,具有特殊意义。1995年,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,原宣武区人民政府立蓟城纪念柱以为铭记。纪念柱位于广安门桥北侧滨河公园内,高8.5米,壮如汉阙。其上隶书“北京城区,肇始斯地,其时惟周,其名曰蓟”。
北京曲艺的唱功,是在继承我国北方民族声乐优秀传统的基础上,着力于表现北京语言的独有特色和音韵美发展而成,并在长期的艺术演变中,总结、积累了一系列丰富的经验。